风萧萧地吹呵,易水寒气袭人,壮士在此远去呵,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返!
¹萧萧:风声。²易水:河流的名字。³复还:回返。
战国后期,秦国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自公元前230年始,相继攻韩,克赵,击魏,破楚,弱小的燕国危在旦夕。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公元前227年,失去故国的荆轲,正在燕国作太子丹的门客。为阻止秦国的进攻,燕太子丹请荆轲谋刺秦王赢政。为报国仇,亦为了答谢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荆轲慨然应允,准备以秦叛将樊於期的首级和献燕督亢地图为由,接近秦王而刺之。出发时,燕太子丹同众宾客送荆轲至易水河畔,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高声地吟唱出这首短歌。
此歌辞前句通过描写秋风萧瑟,易水寒冽,极天地愁惨之状,渲染苍凉悲壮的肃杀气氛,渗透出歌者激越澎湃的感情;后句表现荆轲大义凛然、义无反顾、抱定必死决心深入虎穴的献身精神。全辞语言平易简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通过对风声萧萧、易水寒凉的外界景物的渲染烘托,表现了荆轲去刺杀秦王时的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的坚定意志。
参考资料
1、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8 2、吕进·爱我中华诗歌鉴赏(古代一分册)[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 3、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