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

形式:
杂剧 文言文
  • 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

    县北县南何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
    山衔斗柄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
    小吏有时须束带,故人颇问不休官。
    江南长尽捎云竹,归及春风斩钓竿。

  •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
    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 寄贺方回

    少游醉卧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
    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

  • 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

    黄州逐客未赐环,江南江北饱看山。
    玉堂卧对郭熙画,发兴已在青林间。
    郭熙官画但荒远,短纸曲折开秋晚。
    江村烟外雨脚明,归雁行边余叠巘。
    坐思黄柑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随阳。
    熙今头白有眼力,尚能弄笔映窗光。
    画取江南好风日,慰此将老镜中发。
    但熙肯画宽作程,十日五日一水石。

  •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故人昔有凌云赋,何意陆沉黄绶间。
    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寄语诸公肯湔祓,割鸡令得近乡关。

  • 宿旧彭泽怀陶令

    潜鱼愿深渺,渊明无由逃。
    彭泽当此时,沉冥一世豪。
    司马寒如灰,礼乐卯金刀。
    岁晚以字行,更始号元亮。
    凄其望诸葛,肮脏犹汉相。
    时无益州牧,指挥用诸将。
    平生本朝心,岁月阅江浪。
    空余时语工,落笔九天上。
    向来非无人,此友独可尚。
    属予刚制酒,无用酌杯盎。
    欲招千载魂,斯文或宜当。

  • 题胡逸老致虚庵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 池口风雨留三日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酒船鱼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 谒金门·示知命弟

    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兄弟灯前家万里,相看如梦寐。
    君似成蹊桃李,入我草堂松桂。莫厌岁寒无气味,余生今已矣。

  • 望江东·江水西头隔烟树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 赣上食莲有感

    莲实大如指,分甘念母慈。
    共房头(角戢)(角戢),更深兄弟思。
    实中有幺荷,拳如小儿手。
    令我忆众雏,迎门索梨枣。
    莲心正自苦,食苦何能甘。
    甘餐恐腊毒,素食则怀惭。
    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
    食莲谁不甘,知味良独少。
    吾家双井塘,十里秋风香。
    安得同袍子,归制芙蓉裳。

  • 岁寒知松柏

    松柏天生独,青青贯四时。
    心藏后凋节,岁有大寒知。
    惨淡冰霜晚,轮囷涧壑姿。
    或容蝼蚁穴,未见斧斤迟。
    摇落千秋静,婆娑万籁悲。
    郑公扶贞观,已不见封彝。

  • 古诗二首上苏子瞻·其二

    青松出涧壑,十里闻风声。
    上有百尺丝,下有千岁苓。
    自性得久要,为人制颓龄。
    小草有远志,相依在平生。
    医和不并世,深根且固蒂。
    人言可医国,何用太早计。
    小大材则殊,气味固相似。

  • 苦笋赋

      余酷嗜苦笋,谏者至十人,戏作《苦笋赋》,其辞曰:

      僰道苦笋,冠冕两川。甘脆惬当,小苦而反成味;温润缜密,多啖而不疾人。盖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多而不害,如举士而皆得贤。是其钟江山之秀气,故能深雨露而避风烟。食肴以之开道,酒客为之流涎。彼桂斑之梦永,又安得与之同年!

      蜀人曰:“苦笋不可食,食之动痼疾,令人萎而瘠。”予亦未尝与之言。盖上士不谈而喻;中士进则若信,退则眩焉;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顽不可镌。李太白曰:“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

  • 次韵梨花

    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
    总向风尘尘莫染,轻轻笼月倚墙东。

  • 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

    爱酒醉魂在,能言机事疏。
    平生几两屐,身后五车书。
    物色看王会,勋劳在石渠。
    拔毛能济世,端为谢杨朱。

  • 题竹石牧牛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 书幽芳亭记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尽知其族。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离骚》曰:“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是以知不独今,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兰蕙丛出,莳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锄”,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